我 #支持婚姻平權,請不要情緒勒索我。
大家還記得上一次被情緒勒索,是什麼時候嗎?
記得好多年前,「多元成家」這個詞,開始出現在我的生活中。當時我不知道這是什麼,也沒有想要了解——直到上教會做禮拜,聽到有姊妹在聊:「如果支持多元成家,就等於是縱容一夫多妻,縱容雜交和亂搞!」
當下我聽到簡直晴天霹靂,覺得天啊怎麼會有人支持這麼破壞家庭和諧的「多元成家法案」?
我當時真的不疑有他,理由很簡單:
我相信教會的人公正善良,他們會如此仇視一定有其合理的理由。
直到後來這個議題,逐漸發酵擴大到連當時我這個「時事邊緣人」都忍不住爬文想要了解一下。
看完後,
我才發現原來「多元成家」,是在推動同志權益的社會運動——讓同志伴侶也能擁有和「異性戀伴侶」相同的權益,根本不是那樣偏激可怕。
例如說:如果同志伴侶其一不幸失去意識,需要有人協助在醫病上做重大決定時:他的另一半,也能以「配偶」的身份參與決策——而不是相守數年,卻因為不具法定上的配偶資格,僅僅是一個「只是戀人以上關係」的「局外人」。
最近,我因緣際會,去參與一場婚姻平權的小型聚會,負責人鉅細靡遺的與我們介紹這些年來,他們做了什麼事情、還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數據。
例如說,要怎麼用和緩、大眾能接受的方式去提升「婚姻平權」在社會中的接受度。
他們播出了幾支影片和文宣,大多都是以「善意」作為出發點、理性且平和。
有些稍微重一點口味的,可能會是有同志因為社會和家庭壓力最後選擇自殺的題材——那些雖然沈重,卻是不能忽視的「事實」,而不是反方提出來各種「極端的假設」、「引人恐慌的言論」。
例如,「台灣會因此成為愛滋病大國」之類的⋯
我全心全意相信並認同,
婚姻平權倡議的願景與訴求——因為他們尊重他人自由意識,選擇用「理性溝通」讓我自願明白同志也應該擁有平權的權利。
我無法真心認同,
那些利用資訊落差、或是恐懼心理,企圖以「情緒勒索」的方式強迫別人買單的組織理念和宣傳方式。
無論是「多元成家」還是「婚姻平權」,
追求的都是「性別解放」,
從來都不是異溫層口中說的「性解放」。
#認同的人,希望11/24,一起回家投票。
讓「溝通」與「平權」的美好能夠在社會發生,不再受到不合理的「情緒勒索」。
14、15同意,10、11、12不同意。
相關資訊: 婚姻平權大平台-兩好三壞投出幸福未來
#不認同的人,
以上純屬我個人主觀立場和生活經驗,我尊重大家的選擇和自己相信的價值。
This is #癌友有嘻哈 ,2018/11/23
#我是異性戀天主教
#我支持婚姻平權
Photo by 林后駿